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由于疫情蔓延,根據上級部門要求,“涼州會談”紀念館暫時關閉。紀念館特依托白塔寺微信公眾號舉辦以“涼州會談”為主題的線上唐卡圖片展。此次圖片展主要以唐卡藝術再現涼州會談前后薩班和八思巴二位藏傳佛教薩迦派領袖的重要事跡。
圖片(一)
公元1244年,薩班在接到闊端的邀請書后,毅然攜兩個侄兒--十歲的八思巴和六歲的恰那多吉離開薩迦寺,向涼州進發。行至前藏,派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先期赴涼州,自己暫留拉薩與各派勢力商議。1246年8月,薩班一行在跋涉了數千里艱險路程之后,終于抵達涼州。其時,他已是六十五歲的高齡。薩班赴涼州,關系到西藏地方的前途和僧俗人眾的利益,是全藏都極為關注的大事。
圖片(二)
薩班一行到達涼州時,恰逢闊端參加貴由繼大汗位的慶典,去了蒙古。在此期間,薩班便在涼州弘法傳教,向各族信眾講授藏傳佛教薩迦派教義,使薩迦教法逐步在多麥及蒙古地區弘傳;同時,薩班還為本地民眾施藥治病、祈福招運,深受涼州百姓的崇敬和愛戴,被人們尊為“神人”。
圖片(三)
涼州會談后,薩班并沒有回西藏,而是留在涼州繼續弘法傳教,直到他圓寂。這期間,他曾在金塔寺為闊端舉行金剛灌頂儀式,并給闊端治好了龍病。闊端對薩班十分關切和尊崇,奉他為首席長者。
圖片(四)
薩班病篤時,將衣缽、法螺等傳給八思巴,使八思巴成為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任法主。1251年70歲的薩班在白塔寺安然圓寂,闊端建造了高達16尋的大塔,安奉薩班的靈骨。
圖片(五)
1253年,忽必烈第一次會晤八思巴,向他詢問藏族歷史,並提出了許多對西藏施政及有關佛教教義方面的問題,八思巴都作了精辟的回答。例如,忽必烈問“西藏有哪些名人?”答:“三位藏王。”“哪三位:”“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和赤熱巴巾。”“西藏有誰是英堆?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有英雄。他的名字叫米拉日巴,他前半生消天了自己的仇人,后半生歸依佛法。”“西藏誰最有學問?你和他比怎么樣?”“我的上師薩班最有學問。他的學問就象汪洋大海,我從他那里學到的僅只是一滴水。汗王又轉話題說,“我想給西藏攤派役賦,你看如何?八思巴說:“藏地貧瘠,恐怕難以擔負,還是不派為好”.....。八思巴的博識雄辯,取得了忽必烈的最大信任,于是,才決定把創制蒙古新字的重任交給他。
蒙古新字創制成功后,八思巴把字樣織在布上呈獻給忽必烈,皇帝立即詔令推行于全國。
圖片(六)
察必王妃接受灌頂后十分信仰,于是力勸忽必烈說:“果然勝于其它教法,請王受之。”忽必烈遂向八思巴請求灌頂。八思巴說:“恐汗王不能遵守法誓,眼下又沒有好譯師,還是等將來吧。”要遵守的法誓,即受灌頂之后,上師坐上座,要以身體禮拜,聽從上師言語,不違上師之心愿。忽必烈對此條件很不高興,察必遂建議,在大庭廣眾場合王居上座,而聽法及人少時,上師可坐上座,凡藏事悉聽上師之教。忽必烈接受了察必的意見,派金字使迎請譯師,八思巴為他做了薩迦派所特有的喜金剛灌頂。
圖片(七)
八思巴的法術使忽必烈和官員們都為之敬佩,大家紛紛都來祝賀,忽必列賜贈他大批的錦緞財物,大臣們也爭相前來送禮。八思巴座前擺著成堆成捆的錦緞,錦緞前面陳列的是象牙和珠寶。其它官員,有躬身托著銀兩的,也有肩扛錦緞匆匆走入的,畫面中間一個身著綠袍的官員,肩著一大斛紋銀斗錁,由于份量太重,競使他彎腰縮頸,顯得支持不住的樣子...。
圖片(八)
1264年,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奉詔返回西藏,專程來到涼州白塔寺,舉行隆重的佛教活動,誦經祈禱,紀念薩迦班智達。
上一頁
下一頁
免責申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②如您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發送郵件至news@mafengwo.com。
2021/12